日前,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编撰的《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以下简称指南)在京发布。该指南是由2020版升级而来,在继承的同时又不乏亮点,如新增国内原研创新产品吡咯替尼临床循证证据,制定更适合中国人群的推荐诊疗路径和治疗方案。我们特邀作为指南编撰人之一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对指南的发展历程及本次指南更新亮点进行介绍。 马飞教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能否请您结合指南/共识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下该指南的特色?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更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中国乳腺癌领域专家从2014开始,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进展,制定了首部《中国晚期乳腺癌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ABC-China),填补了我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指导方面的空白。该共识先后经2016、2018年两度更新,并于2020年在徐兵河院士等多位专家带领下经历了由共识性文件升级为标准的权威指南性文件的变革;而本次更新版指南则是在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继承中又不乏特色: 第一,约束力:从组织者角度看,相对于共识而言,该指南具有一定的行政约束力,由原本的行业学会主导变为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指导; 第二,创新性:指南实时更新了国内外晚期肿瘤治疗新进展,尤其是针对晚期乳腺癌一、二线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对国内以服务于中国患者为出发点的原创性研究的吸收; 第三,规范化:在全国范围内,晚期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更新版指南将确保与《乳腺癌诊疗指南》、《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等,在证据推荐等级、临床指导原则以及医保管理方案等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保障了基层医生在使用各类指南过程中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及合理运用。
本次指南新增了哪些推荐治疗方案?专家组基于哪些考虑给出此类临床指导意见?
本次更新版指南一大亮点是在诊疗建议推荐级别以及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方面做出更新,指南基于证据汇总,给出简洁清晰、可读性强的实践建议,使临床医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晓循证证据的说服力及策略指导下患者的最终获益。
另外,我们知道晚期癌症患者诊疗具有急迫性,但是国内创新药物可及性不高。基于患者的这种实际需求,更新版指南的另一个亮点是快速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数据用于指导临床。例如今年9月份的ESMO大会上,徐兵河院士首次公布了我国原研创新药吡咯替尼大型III期临床研究PHILA研究的数据;仅仅时隔一个多月,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便被纳入本次新版指南成为HER2阳性晚期一线治疗方案的专家优先推荐方案。
无独有偶,早在2018年,吡咯替尼曾凭借其在一系列研究中的表现,成为中国首个凭借Ⅱ期临床研究获CFDA有条件批准上市的治疗实体瘤的创新药,当时《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8版)》也及时跟进,推荐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依维莫司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作为二线治疗。这一系列举措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选择,提高了临床创新药物的可及性;据粗略统计,正因此临床每年可多挽救2.7万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命。
更新版指南中同样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单靶方案作为晚期一线推荐方案,做出此类单靶方案的推荐有哪些深层考虑?
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单靶方案纳入指南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通过在中国展开真实世界研究,我们发现对于HER2阳性患者而言,目前临床实际和指南推荐存在一定差距,如受当地条件限制,患者仍接受单靶治疗策略,甚至部分地区的患者尚未接触过靶向药物,这一情况与国际上以曲帕双靶为标准治疗方案的认知有区别。与可产生更多临床获益的双靶治疗方案相比,在实际工作中,单靶治疗仍需要参考循证医学证据给予更加客观、规范的指南指导。
另一方面,PHOEBE研究结果也显示,与Apatinib/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LApatinib/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拉帕替尼+卡培他滨相比,吡咯替尼+卡培他滨也可显著延长PFS(12.5 vs. 6.8个月)。所以临床上对于常遇到的曲妥珠单抗原发耐药,在使用二线方案进行一线解救的时候,也可考虑给予吡咯替尼联合化疗的推荐选择。
我们了解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原研创新产品在中国指南中占据了重要的推荐地位,跟国际指南产生了明显的区别,您认为我国的基层医生该如何更加理性地理解并运用中国指南和国际指南?
近些年我国医药领域原研创新性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原研创新药物也走在了国际前沿。实际上,在中国不断加速推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不仅可以快速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时也有机会打造更契合中国患者的疾病特征和疾病流行病学趋势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医学科学家也势必将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而中国指南则是通过总结归纳这些宝贵的经验,来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给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而国际指南对证据的吸收相对要迟滞一些;更重要的是,中国指南兼顾了我国药物可及性、药物经济学等问题,所比国际指南更具有中国特色。但是在中国指南制定的过程中,专家组也需要以国际指南为参考背景,借鉴国际指南的循证证据,因此二者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兼容并蓄、长短互补的关系。
马飞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内科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长聘教授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
Cancer Innovation 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
-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
-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